行业要闻

规范功能声称推动保健食品市场健康发展

发布时间:2023-11-02 13:20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治未病”的心态,将目光投向保健食品。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日前联合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以下简称《目录》)及配套文件。《目录》的出台旨在规范保健功能声称管理,落实企业保健功能声称和研发评价主体责任,推动保健食品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保健功能目录调整明显

  2022年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发布〈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及配套文件的公告(征求意见稿)》。《目录》便是根据征求意见情况,在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发布的。

  市场监管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原保健食品功能目录中促进泌乳功能、改善生长发育功能、改善皮肤油份功能与现行的保健食品功能定位、消费者的健康需求不符,准予注册的产品数量极少,特别是促进泌乳涉及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改善生长发育存在人为干预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疑虑,因此不再纳入目录。另外,原卫生部批准的抑制肿瘤、辅助抑制肿瘤、抗突变、延缓衰老等保健功能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和“神药”,不符合现行食品安全法和保健功能定位,原卫生部时期已不再受理审批,此次也不再纳入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研究中心主任罗云波表示,此次《目录》调整,是市场监管总局在保健食品的科学定位、规范声称上的改革创新,有效地堵塞虚假宣传漏洞,同时也更加科学严谨,通俗易懂,避免容易误导消费者的绝对化表述。《目录》对保健功能进行了严格归类和规范,对保健食品的申报和审批进行了更严格的规定,目录中列出的保健功能声称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支持,并经过权威部门的评估和批准,这将提高保健食品行业的整体信誉度,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

      五年内平稳有序调整更新

  对于保健食品而言,功能声称是关键。据了解,纳入《目录》的24种保健功能声称,均为历史曾批准、社会共识程度高、国际上有类似功能声称的保健功能声称。

  在《目录》中规定,保健食品要科学定位,规范声称。其中,保健功能声称应当避免与药品疾病治疗作用混淆,堵塞虚假宣传漏洞。如:将原有“辅助降血压”调整为“有助于维持血压健康水平”。此外,保健功能声称表述应当更加科学严谨,通俗易懂,能被消费者科学认知,避免容易被误导和误解的绝对化表述。如:将原有“增加骨密度”调整为“有助于改善骨密度”,将“减肥”调整为“有助于控制体内脂肪”。

  走访北京市多家设有保健食品销售柜台的商超、药店发现,绝大多数保健食品产品包装上功能声称还未作调整。在石景山区一家大型超市内看到,某款褪黑素产品包装上印有“本产品经动物实验评价,具有改善睡眠的保健功能”字样,按照《目录》要求应调整为“有助于改善睡眠”;而另一款鱼油软胶囊包装上印有“辅助降血脂”,按照《目录》要求应调整为“有助于维持血脂(甘油三酯/胆固醇)健康水平”。询问柜台销售人员是否了解《目录》的发布内容,产品包装上的功能声称是否会做出相应调整?销售人员表示,店内正在销售的保健食品大部分为2023年8月31日(《目录》发布之日)前生产,同时也表示将会向产品供应商进行核实。

  正在北京市海淀区一家药店选购保健食品的消费者王女士说,我是最近一年才开始服用辅助降血压的保健食品。但王女士对于《目录》已将“辅助降血压”功能声称调整为“有助于维持血压健康水平”并未关注,“不过调整以后的名称确实更加科学严谨,不会让人以为保健食品和降压药作用一样。”

  根据新规,自《目录》及配套文件发布之日起5年内,已注册备案的非营养素补充剂保健食品需按照《保健食品原料目录与保健功能目录管理办法》和《目录》的规定予以规范。

  罗云波表示,为了适应新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的要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需要了解新的法律法规,以确保自身符合目录、注册和备案等方面的要求,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在备案过渡期内,企业可以根据新的法规进行考察和评估,完善自身的制度管理和质量控制体系。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性,并使企业更好地适应新的法规要求。

      促进行业规范健康发展

  “感觉自己免疫力低,皮肤经常过敏起湿疹,肠胃一受刺激就难受,晚上睡眠质量也不高。”安徽省合肥市市民小顾表示,过了30岁明显觉得自己的身体状态不如以前,加上自己不规律的作息习惯,身体经常会释放出各种“信号”。为缓解症状,小顾寄希望于各种保健食品,维生素、益生菌……一吃就是两年多。像小顾这样长期服用保健食品的年轻人不在少数。同样是90后的张晓萌表示,身边的朋友也在吃各种不同功能的保健食品,虽然没什么明显的效果,但也没有坏处,所以就一直服用,每年她在保健食品方面的花销在2000元左右。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开始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宝妈黄女士最近一年开始服用保健食品,自从生完宝宝后,她发现自己频繁头痛、皮肤暗沉、状态变差,便重视起身体调理和保养,“平时服用葡萄籽、叶黄素等,也不知道究竟能不能起到保健作用,图个心理安慰。”黄女士表示,我购买保健食品主要通过药店导购推荐,比较信赖有知名度的保健食品品牌,“以前我对保健食品了解不多,现在我自己比较关注身体健康,别人推荐的我都会试一试。”

  工作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大等原因,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自身健康,希望通过服用保健食品来调节身体状况。此外,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保健食品短期内很难立马见效,保健功能到底发挥多少靠个人“感觉”,他们并不清楚所服用的产品靠不靠谱、是否真正有助于健康。

  业内人士表示,不少消费者对保健产品缺少科学认知,选购时存在一定盲目性。人们对保健养生的需求与自身健康知识的缺乏会带来一些“消费冲动”,致使保健效果不仅没达到预期,还可能适得其反。

  “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用错了’不仅不能为健康加分,甚至会拖健康的后腿。”业内专家表示,绝大多数保健食品都是经食品加工而来,它们对人体能起作用的也是食物中所含的营养素。

  新发布的《目录》对保健功能进行了严格归类和规范,消费者可根据自身保健需求选择合适的保健食品。罗云波介绍,调整后的《目录》对保健功能声称进行规范,不仅可以防止虚假宣传和误导消费者,更能提高保健食品市场的整体信誉度,促进行业规范和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