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今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发布时间:2025-07-31 13:11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市场监管总局近日召开食品安全专题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今年上半年全国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市场监管系统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款7.4亿元。

  “法规制度标准建设更加深入具体精准。”市场监管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军介绍,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总局推进《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修正工作,制定《食品标识监督管理办法》《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集中用餐单位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等多部规章,出台《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发布《校园配餐服务企业管理指南》国家标准。

      多管齐下,全力守护“舌尖安全”

  在“两个责任”落实方面,市场监管总局推动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和属地管理责任“两个责任”落实落细,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依法依规配齐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制定风险防控清单,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指导地方结合基层减负要求,合理确定干部包保范围、优化督导任务清单,有效履行食品安全属地管理责任。

  在监管执法方面,坚持“严”字当头,持续加大日常监管和监督抽检力度,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和突破道德底线的食品安全问题。2025年上半年,全国市场监管系统共完成食品安全监督抽检263.9万批次,对6.9万批次不合格产品进行下架、封存、召回;共查办食品违法案件18.1万件,罚没款7.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653件,实施从业限制1372人,高压震慑态势得到持续强化。

  在突出问题整治方面,动员全系统力量持续推进校园食品安全问题整治,加强平台外卖食品安全监督检查,扎实开展制售假劣肉制品、农村假冒伪劣食品、食品添加剂滥用、食用植物油掺杂掺假等专项整治行动。坚持对问题产品追踪溯源,及时消除各类隐患;坚持对问题线索深挖彻查,严打重处违法违规行为。

  在社会共治方面,开通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畅通从业人员举报渠道,完善企业内部风险隐患防范机制,助力食品安全监管。运用国务院食安办“两微一端一号”新媒体平台,发布政策解读、消费提示、科普视频等信息2700余条。指导行业协会发布“反对餐饮浪费”“守护肉品安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等倡议,积极推动行业自律。发挥各类媒体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舆论监督作用,及时回应解决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共同守护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放大“内部视角”,织密食品安全防线

  “市场监管部门已连续多年聚焦食品安全等民生领域开展“铁拳”行动,综合运用多种监管执法手段,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市场监管总局执法稽查局市场稽查专员嵇小灵介绍了5起典型案例,包括广东湛江“保水虾仁”案、北京海淀“直播带货有毒压片糖果”系列案、重庆慕尼勃朗酒业非法添加案、浙江绍兴四方食品有限公司制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醋案、福建石狮餐饮店非法使用硼砂案。

  “这些案件暴露了部分生产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食品安全责任缺失、为牟取不法利益不择手段甚至突破道德底线坑害消费者的问题。” 嵇小灵表示,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加大执法力度,综合运用联合执法、信用惩戒、行刑衔接等手段,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如何让风险防控更精准?“今年6月,国务院食安委印发了《关于推动建立完善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风险隐患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意见》,目的就是要织密食品安全防线,让风险防控更精准、社会共治更有力。”柳军表示,食品安全环节多、链条长,食品经营主体更是量大、面广,任何一个环节、任何一个主体管控不到位,都有可能带来食品安全风险;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也带来不少新的隐患和问题。

  “各种矛盾交织叠加,不同情况错综复杂,给保障食品安全带来很大压力,这也是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特点。”柳军指出,在这种形势下,单靠政府部门日常监管和媒体舆论外部监督,难以及时发现问题、有效消除隐患。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生产经营单位内部管理人员、一线从业人员熟悉原料、环境、流程的优势,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内部监督,鼓励他们及时报告食品安全风险隐患,这既是弥补监管不足、推动社会共治的需要,也是提高生产经营单位食品安全管理能力的需要。

  柳军介绍,内部报告奖励机制主要可以发挥以下3个方面作用:一是有利于推动提升企业内部管理质效。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推动管理者与一线员工实现共管共治,有助于形成全员参与的企业食品安全文化。通过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明确内部报告渠道、核查整改流程及奖励标准,可促使企业健全自查自纠自改机制,进一步完善内部闭环管理,更好落实主体责任。

  二是有利于对苗头性风险早发现早处置。内部从业人员对原料质量、操作流程、设备状态的异常情况最为敏感,通过建立内部报告奖励机制,可发挥“近距离视角”优势,激励员工主动报告进货查验不严格、设施设备不完善、“两超一非”等不安全因素,将风险消除于内部、化解在萌芽阶段。

  三是有利于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当前,平台外卖、直播带货、社区团购以及连锁经营、连锁餐饮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这要求执法人员统筹好线上线下监管,兼顾属地监管职责和全国外溢效应;同时,不法分子利用新技术掺杂掺假手段更加隐蔽,虚假夸大、消费欺诈手法更加隐晦,这些新问题在日常监管中很难发现。员工内部报告可有效弥补传统监管不足,及时发现新风险新问题,有效识别隐蔽性、潜在性不法行为,进行快稳准的打击惩治,提高食品安全治理整体质效。

  作为内部报告奖励机制的重要载体,“全国食品安全内部知情人举报系统”是畅通知情人举报违法线索的重要渠道。据市场监管总局食品安全协调司司长司光介绍,生产经营单位可自主在系统注册账号,免费在线上接收、处理员工内部报告;知情人可通过举报系统向企业报告或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

  事实上,内部知情人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员,即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劳动合同的在职人员,还包括相关知情人,如离职未满一年的前员工、业务合作人员及临时聘用人员等。“同时鼓励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有合作且熟悉内部情况的人员参与监督,让‘内部视角’成为安全防线的重要补充。”司光强调,该举报系统主要是通过内部举报防控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大食品安全风险,如果是日常消费维权,消费者可以通过12315平台进行举报投诉。

  该系统鼓励举报4类违法违规线索:第一是“人的违规”,如从业人员无健康证明、人为篡改生产日期等;第二是“物的风险”,如使用过期原料、非法添加等;第三是“环境隐患”,如生产场所卫生不达标、存储条件违规等;第四是“管理漏洞”,如伪造检测报告问题暴露出的管理制度缺陷。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知情人敢举报、愿举报,保障举报人权益,市场监管总局采取了以下3项措施:第一,保护举报人的个人信息。“系统支持实名、匿名双轨举报,通过技术手段保障信息安全,坚决杜绝隐私泄露,让知情人没有后顾之忧。”司光强调。第二,对举报属实的予以奖励。坚持物质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对核实有效的举报,属地市场监管部门将按规定给予奖励,对报告重大风险隐患等突出问题将予以重奖,让“敢说不”的人得到实实在在的正向激励。此外,让举报人实时了解处理进度。依托“全国统一接收、编码、分派”的闭环管理,举报人能实时追踪办理进度,全程掌握举报事项处理动态。

  “市场监管总局将不断完善系统功能,高效处理各类举报,及时化解风险隐患。”司光表示。

      严管食品添加剂,筑牢信誉基石

  食品添加剂滥用是消费者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也是食品安全监管中发现的重要风险。市场监管总局食品抽检司司长卫国锋表示,市场监管总局高度重视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工作,每年都列为年度抽检计划重点任务。

  “在力量配备上,统筹国家、省、市、县四级抽检力量,调用1200余家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全面排查食品添加剂滥用违法违规行为。”卫国锋表示,市场监管总局紧盯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等大宗食品,紧盯与“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密切相关的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婴幼儿辅助食品,紧盯校园食品安全等重点领域,部署开展常规抽检、跟踪抽检、专项抽检。今年上半年,市场监管部门检出超范围、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不合格食品1.2万批次,主要是超范围、超限量使用二氧化硫、甜蜜素、脱氢乙酸等。

  在风险处置上,市场监管总局督促相关企业及时下架、召回。同时,严厉打击滥用食品添加剂行为,处罚相关食品生产经营企业4727家、责令停产停业65家,对情节严重的10家生产企业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将4家列入严重违法失信名单,移送公安机关48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下一步,市场监管总局将持续加大食品添加剂抽检监测力度,严管食品添加剂超范围、超限量和非法添加问题,对任何越界、超标非法行为零容忍,让合规使用食品添加剂成为食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责任底线和信誉基石。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