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三季度乳业市场延续调整态势

发布时间:2025-11-04 13:37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近日,19家A股上市乳企2025年三季度财报相继披露。数据显示,第三季度乳业市场延续调整态势,超六成企业营收同比下滑,盈利面持续收窄。其中,液态奶业务下滑仍是拖累行业的核心因素;低温奶、奶粉及奶酪等深加工赛道表现亮眼,同时企业通过降本增效实现利润改善的特征显著,行业“总量承压、结构突围”的格局在三季度愈发清晰。

      多家企业营收利润双降

  三季度乳业消费需求疲软与存量竞争的双重压力持续显现,液态奶业务的持续下滑成为拖累行业增长的关键。根据申万行业数据,19家上市乳企中,12家出现营收同比下滑,占比达63.2%。其中,6家企业遭遇营收、净利润“双降”,盈利端分化进一步加剧。

  行业龙头企业伊利股份的业绩表现最具代表性。其前三季度营收达905.6亿元,同比增长1.7%,但归母净利润104.3亿元,同比减少4.1%,整体增速较半年报回落。其中第三季度单季营收286.3亿元,同比下滑1.7%,归母净利润32.3亿元,同比下降3.4%。分业务看,液态奶业务单季收入188.1亿元,同比下滑约8.7%,前三季度累计收入549.4亿元,同比下降4.5%,成为拖累业绩的核心因素。对此,伊利有关人员表示,液态奶下滑受行业需求偏弱与主动去库存操作影响,单三季度液态奶销量和产品结构均有所下降,目前行业仍面临供需不平衡。

  事实上,其他乳企同样也受到液态奶下滑的冲击。光明乳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2.3亿元,同比下降1%,归母净利润8721.4万元,同比下降25.1%,其液态奶收入同比下滑8.6%;三元股份前三季度液态奶收入29.2亿元,同比下降13.1%,直接导致公司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10.1%。

  对于区域乳企皇氏集团,则因主业聚焦不足,业绩下滑更为显著。其前三季度营收13.14亿元,同比下滑12.97%,归母净利润亏损0.49亿元,同比降幅高达236.02%,其跨界布局的信息服务、光伏EPC业务分别下滑28.52%和74.18%,进一步放大了液态奶主业疲软带来的业绩波动。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指出,三季度宏观经济不确定性仍对消费意愿形成压制,尤其中高端乳制品消费需求放缓,叠加原奶价格波动与液态奶替代冲击,行业正经历“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阵痛,企业盈利能力受多重因素挤压。不过伊利管理层认为,虽然液态奶短期压力仍存,但“压力最大的时刻已经过去”,且乳饮料、低温鲜奶等细分品类仍保持增长,未来通过产品创新与新渠道拓展,明年液态奶表现有望好于今年。

      深加工赛道韧性凸显

  分析来看,在行业整体低迷的背景下,三季度乳企的增长动力主要来自三大方向:低温奶的需求韧性,降本增效的内部挖潜,以及奶酪、成人营养品等深加工赛道的爆发式增长。

  低温奶板块延续高增长态势,成为最具确定性的增长引擎。聚焦低温赛道的新乳业表现尤为突出,前三季度营收84.34亿元,同比增长3.5%,其中三季度单季营收29.08亿元,同比增幅提升至4.42%;其核心低温酸奶品牌“活润”系列保持双位数增长,新品收入占比维持双位数,带动整体毛利率提升至29.5%。区域乳企三元食品同样受益于低温业务,三季度推出的“北京鲜牛奶”凭借自有奶源和配送优势,推动低温业务利润同比增长,带动公司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激增125%,至2.36亿元。

  深加工赛道成为乳企新的增长点,尤其奶酪、成人营养品与高附加值乳品原料表现亮眼。伊利股份在该领域表现突出,其三季度奶粉及奶制品单季收入76.8亿元,同比增长12.6%;前三季度累计营收242.61亿元,同比增长13.74%;同时,奶油、奶酪、黄油等高附加值原料更是实现20%以上增长。

  其他乳企也在深加工赛道发力。“国产奶粉第一股”贝因美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06亿元,同比增长48.07%,超高端婴配粉与成人营养产品布局成效持续释放;光明乳业前三季度其他业务收入10.79亿元,同比增长28.72%,核心驱动力为奶粉业务增长;三元股份固态奶业务也实现4.5%的同比增长。

  降本增效则成为乳企提高利润的重要手段。新乳业在营收低个位数增长的背景下,通过费用管控提升净利润,前三季度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分别同比压降约25%和22%,两项费用合计减少超1.05亿元,对应净利润增加额的占比超七成。品渥食品、三元股份等企业也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增利不增收”,净利润分别同比大增312.18%和124.84%,凸显出费用管控对盈利的提振作用。

      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

  面对三季度的市场压力,乳企纷纷调整战略重心,在聚焦主业、优化渠道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奶酪、成人营养品等深加工赛道的投入,以增强抗周期能力。

  主业聚焦与产品精简成为企业破局的关键策略。三元食品推行“聚焦北京、聚焦低温”战略,通过精简常温奶SKU、强化区域市场渗透,使常温业务利润降幅收窄,同时特渠业务实现营收利润双增长,构筑起差异化竞争优势。新乳业则在聚焦低温主业的基础上,通过投资端收益增厚利润,前三季度按权益法确认的联营企业投资收益同比增长,收到现代牧业分配的股利增加,带动投资收益实现同比增长。

  头部企业加速深化构筑差异化竞争优势,推动业务结构升级。伊利有关人员表示,当前国内乳制品消费正从“由喝转吃”升级,消费方式更趋多元化,深加工赛道长期前景广阔。同时,新老年群体健康意识提升,对功能营养的认知加深,成人营养品未来空间巨大。为此,伊利明确将奶酪、奶粉、成人营养品作为重点发力方向,计划从乳基营养品向功能保健食品延伸;蒙牛乳业今年9月与中国营养学会签署十年战略合作协议,其常温事业部产品研发中心总经理李洪亮表示,国民营养需求正从“基础补充”向“精准适配”升级,将围绕全龄营养推进产品创新;飞鹤乳业也在加快全龄营养赛道布局,进一步拓宽业务边界。

  渠道结构优化同步推进,B端与直营渠道价值凸显。华安证券测算显示,今年咖啡赛道为乳业带来的扩容规模达265亿元,新茶饮对奶基底需求年增超20%,这一趋势在三季度持续显现。伊利上半年B端业务营收占比已升至15%,毛利率较C端高出6个百分点,成为盈利改善的核心动力;天润乳业虽经销渠道下滑4.57%,但直营渠道逆势增长1.88%,渠道结构优化成效初显。

  从三季度财报信号与企业战略布局来看,乳业行业的结构性升级趋势正加速推进,深加工赛道的崛起与液奶板块的分化,将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独立乳业分析师宋亮表示,三季度数据不仅印证了牛奶低温化、奶粉功能化、渠道精细化的趋势,更凸显出“由喝转吃”带来的深加工机遇,“当下乳制品市场竞争正从品质竞争向功能化升级转变,未来比拼的不仅是供应链能力,更是创新能力与技术储备厚度。”这一观点与企业战略形成呼应。宋亮认为,具备全产业链优势、聚焦高增长赛道(如低温奶、深加工)且能实现精细化管理的企业,将在分化中持续领跑;而多元化布局混乱、缺乏核心竞争力,尤其未能抓住深加工机遇的企业,可能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