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05 13:16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新冠疫情拉开了人们的社交距离,却助推了代餐食品的发展。代餐食品是一种能够取代部分正餐的营养食品。从代餐奶昔到代餐饼干、代餐粉、代餐棒等,人们在温饱无忧之后追求品质生活,而享受美食就是其中之一,新一线和二线城市消费占比接近五成,且呈现较高的增长率。数据显示,预计未来几年,以代餐食品为代表的功能零食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元,成长空间广阔。因此,代餐食品的发展有其消费需求的背景,但平衡膳食则是消费者需把握的基本原则。
方便快捷成选择亮点
富裕起来的人们常为口腹之欲恣意享受美食而过度烹饪,过量饮食。《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27.5%,糖尿病患病率为11.9%,高胆固醇血症患病率为8.2%,40岁及以上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为13.6%,与2015年发布结果相比均有所上升。专家认为,我国居民肥胖及一些慢性病的上升,与静态生活时间普遍增加,能量输入与输出不平衡有较大关系。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年)》明确:食物多样是平衡膳食模式的基本原则。该指南建议平均每人每天摄入12种以上食物,每周25种以上;一般来说,这些食物还必须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六大类40余种营养素。如何才能达成这样一个平衡膳食的严谨要求,营养全面的代餐食品成为一个不错的选择。
品质优良的代餐食品是根据营养专家的研究成果,为每个成年人提供每餐所需的能量、蛋白质、脂肪及主要营养物质,有的还加入了适量的膳食纤维;并在包装上明确标识产品所包含的主要营养成分。一些连续食用代餐食品的人群,身体并无感觉不适,体检时身体各项指标检测正常。
代餐食品包括代餐饮料、代餐奶昔、代餐饼干等,无论固体、液体、半固体的代餐食品都具有即食性,食用十分便捷,因此被归为“懒人经济”的范畴。美国代餐奶昔(Soylent)上市时,受到了硅谷编程工程师的普遍欢迎,因为这种即食的代餐奶昔大大节省了这些惜时如金“码农”的就餐时间,中国的代餐食品也曾经成为考研一族的最爱。
追根溯源,代餐食品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早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太空载人飞行出现,需要开发营养全面且高度紧凑的液体膳食,这就是最初的代餐食品。目前国内代餐食品热升温原因一是在新冠疫情影响下,人们的社交性聚餐趋于谨慎,转而尝试新兴的代餐食品;二是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简单而快捷的代餐食品成为年轻人的一种选择。
加强科研完善监管
代餐食品目前正处于一个较好的发展时期。然而,无论未来代餐食品的发展有着何等广阔的市场,眼下的代餐食品市场却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状况,加强科研,完善监管,建立法规,创新发展是未来代餐食品的必由之路。
加强食品科研 代餐食品是一个新兴食品产业,食品关乎着人们的健康,必须以科研为基础开拓代餐食品市场。随着代餐食品产业的发展,代餐食品企业必须加强与食品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发各种类型的代餐食品,针对不同代餐食品的原料处理、制备方法等,提高生产工艺。卫生保健部门需注意一些功能性代餐食品的医学观察,确保代餐食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完善市场监管 代餐食品蓬勃发展,市场监管部门必须将代餐食品、代餐企业及早纳入监管范围,从源头抓起,开展专项整治,加强对代餐食品企业生产加工销售的全程监控,把好原、辅材料关,控制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包装上明确标注食品成分,严禁“三无产品”流入市场。消费者也要提高对代餐食品的辨识能力,遇到违法违规产品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共同维护好市场秩序。
健全法规制度 目前代餐食品正处于一个成长期,市场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代餐食品,但迄今为止仍没有关于代餐食品的国家强制性标准。2019年1月,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代餐食品》团体标准。这个团体标准仅为“控制体重”代餐食品的一个行业参考标准,并不具有广泛性与强制性,代餐食品目前仍按照普通食品进行管理,亟待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依法进行全面管理。
创新商业模式 市场代餐食品呈现了多种类型,有的具有营养性,也有的具有功能性。未来代餐食品的发展,可以根据产品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商业模式。普通的营养型代餐食品满足普遍需求,特殊的功能型代餐食品,也可以采取定制等方式,满足减肥、降糖、降脂及消化不良等特殊人群的个性化需求,使代餐食品成为具有良好辅助医疗效果的系列健康食品。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