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3-17 17:54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1—2月份国民经济保持恢复性增长。工业和出口较快增长,投资和消费稳步恢复,就业和物价总体稳定。对此,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3月15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影响,主要指标同比增速较高,扣除基数影响,主要指标增势平稳,宏观指标处于合理区间。
一季度经济预计同比增长
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5.1%,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3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3.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5.0%……主要宏观指标均出现两位数增长,主要是受到去年同期基数跌落较大影响,上述指标在去年同期均为负值,从而显著抬高了今年1-2月份的同比增速。
为使数据可比且更具参考意义,此次数据发布罕见使用了“两年平均增速”这一指标,试图剔除低基数的影响,同时将今年数据与疫情暴发前的2019年同期数据相比较。对此,刘爱华表示,指标同比大幅增长是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基数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爱华指出,今年1—2月份经济运行延续了去年以来稳定恢复的态势。首先,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因素持续显现。去年二季度以来,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持续显现。今年以来,局部地区出现了一些局部聚集性、散发性疫情,但疫情防控措施有力,宏观政策实施有效,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支撑经济稳定恢复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
刘爱华表示,外部需求有所改善。今年以来世界经济缓慢复苏,主要经济体的制造业景气度回升,带动我国出口快速增长。1—2月份,我国对东盟的出口额同比增长40%以上,对美国出口额增长70%以上。
刘爱华称,就地过年对工业生产起到提振作用。今年春节多地倡导就地过年,不少地方出台了相关政策,对留岗工作人员给予经济补偿,企业开工和项目施工的时间明显延长,员工到岗的情况也好于往年,支撑了工业生产等指标回升。国家统计局对近5000家工业企业开展了快速调查,结果显示春节期间工业企业平均放假天数7.5天,明显少于正常年份。调查结果还显示,接近一半被调查企业表示超过九成员工选择就地过年。因此,就地过年的政策对工业生产延长开工时间的作用非常显著。
刘爱华提到,从统计上看,上年同期基数跌落的影响比较大。去年年初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影响,主要指标同比增速都出现大幅度下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去年1—2月份下降13.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13%,固定资产投资下降了2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20.5%……由于原来基数的大幅度下降,而显著抬高了今年1-2月份的同比增速。
“我们通过计算两年平均增速试图剔除低基数的影响。”刘爱华表示,以工业生产为例,初次测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同比增速只有8.1%。但按照惯常的同比增速,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是35.1%,可以说这个低基数对同比增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用同样办法,两年平均增速算下来,服务业生产指数两年平均增长6.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2%,从这些数据综合来判断,经济总体上处于恢复进程中。
刘爱华表示,从具体指标来看,去年是下降6.8%的低基数,表现在同比增速上,一季度很可能出现同比增长,甚至出现大幅回升。我国经济循环日益畅通,市场预期不断改善。但是同时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国际形势仍然复杂严峻,国内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所以还是要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的部署,进一步巩固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持续稳定恢复。“无论从经济恢复态势,还是从要素支撑、政策支撑来看,2021年中国经济继续保持持续恢复态势,是有基础、有条件的,我们也有信心。”刘爱华如是说。
消费、投资均处于恢复性增长过程中
从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方面,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5236亿元,同比增长35.0%,比2019年1—2月份增长3.5%,两年平均增速为1.7%。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36.6%,两年平均下降1.6%;制造业投资增长37.3%,两年平均下降3.4%。从环比看,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比上月增长2.43%。
消费方面,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737亿元,同比增长33.8%,比2019年1—2月份增长6.4%,两年平均增长3.2%。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7085亿元,同比增长68.9%,两年平均下降2.0%;商品零售62651亿元,增长30.7%,两年平均增长3.8%。多数商品销售增势良好,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快速增长。
在贸易上,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54418亿元,同比增长32.2%。其中,出口30588亿元,增长50.1%;进口23830亿元,增长14.5%。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6759亿元。贸易结构改善。
尽管开年数据向好,但指标间的不平衡仍需关注。刘爱华认为,主要指标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但恢复中的不平衡客观存在,表现在行业之间、领域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比如,接触性、聚集性行业的消费和服务有一些指标还没有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
刘爱华表示,目前消费和投资都尚处于恢复性增长过程中。消费上,主要是接触性消费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比如餐饮消费还是受到一定影响;投资领域,目前恢复比较慢的是制造业投资,制造业投资两年平均下降3.4%,恢复的势头还是比较缓慢。“这也是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企业投资能力的恢复、投资信心的恢复,尽管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毕竟疫情防控的压力还是存在的,外部的环境还比较复杂严峻,所以制造业投资恢复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同时,低基数也使得宏观与微观之间出现一定差异,宏观数据“好看”,但微观日子“难过”。特别是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由于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生产经营面临着比较多的困难。
刘爱华表示,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还不稳定,2月份小型企业的制造业PMI在临界点以下,说明小微企业仍然面临着比较多的生产经营困难。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针对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作出了相应的制度安排,包括鼓励资本向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流动,促进融资成本下降。“随着宏观经济持续稳定恢复,经济循环逐渐畅通,加之各种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状况将逐渐稳步恢复。”刘爱华如是说。
刘爱华表示,针对目前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需要,在消费上需要继续在扩大内需上加力。具体来说,一是提高消费能力。通过稳定扩大就业,促进居民收入的稳定增长,进而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二是改善消费环境,提振居民消费信心。进一步巩固好疫情防控的成效,使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居民消费的信心得到不断提振。三是全面促进消费。提升传统消费的同时,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培育包括网购在内的新型消费,发展健康、文化、旅游等服务类消费。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