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政策利好 科技破局 “人造肉”或成下一个百亿市场

发布时间:2022-05-16 14:33    来源:中国食品报网

      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探索研发“人造蛋白”等新型食品,实现食品工业迭代升级,降低传统养殖业带来的环境资源压力。消息一出,A股“人造肉”板块集体上涨。对此,业内人士表示,我国“人造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一些发展瓶颈。

      国内多家前瞻企业抢先入局

  据了解,目前我国涉及“人造肉”领域的上市公司有数十家,不少公司早已布局。在A股市场,山东赫达、双塔食品、华宝股份、东宝生物、诚志股份等十余家企业成为“人造肉”行业的先行者。

  据了解,全球纤维素醚和植物胶囊代表企业山东赫达公司生产的食品级纤维素醚已可应用于“人造肉”产品。近期,赫达参股子公司米特加(淄博)植物基肉制品生产基地项目开工仪式举行。据介绍,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占地面积210亩,致力打造集植物基肉制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区域性生产基地,项目建成后年产能10万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植物肉生产基地。

  豌豆蛋白龙头企业双塔食品表示,公司已有植物小酥肉、植物鸡块、植物肉饼、植物基固体饮料等多款产品。公司2021年在植物肉领域的应用占食品级豌豆蛋白的20%左右。2021年,公司实现营收21.65亿元,同比增长7.22%;实现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同比下降24.12%。2022年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49亿元,同比下降4.06%;实现归母净利润0.51亿元,同比下降48.3%。

  另外,东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圆素”牌动植物双蛋白“人造肉”已经上市,“圆素”牌胶原蛋白手撕肉已有4个品类上市,富含动植物双重蛋白,华宝香精股份有限公司拥有发酵法制备呈味肽技术,该技术以豆粕、谷朊粉等低值植物蛋白为原料,可替代或部分替代肉类原料。

  人造肉调味及原料方面,诚志股份有限公司拥有D-核糖完整知识产权。据介绍,其D-核糖系列产品产销近年增长较快,目前在全球市场居主导地位,广泛应用于医药、营养保健、食品饮料、临床营养等领域,是核苷类抗病毒药的起始原料,并已被用于改善人造肉口味与营养。

  另据了解,东方集团的高水分植物肉生产项目一期已于2021年7月30日正式建成并于2021年第三季度实现投产,年生产加工能力5000吨,是全国第一条高水分植物蛋白肉生产线。该公司高水分植物肉项目正处于市场培育优化阶段,正在与多家餐饮机构及经销商开展合作。其推广上市及储备品种达30余种。

      科技力量助推产业获得重大突破

  据了解,“人造肉”在国外已经发展了十余年,但该概念的走红已是2019年,彼时,美国人造肉公司Beyond Meat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人造肉第一股”。此后,“人造肉”概念持续升温,尤其从2020年开始,全球对这一领域的投资节奏明显加快,并且创业公司的业务方向多元,涉足从原材料、生产设备到终端产品的全供应链,终端产品也从畜牧产品到水产品越来越多元,初步形成了专业化分工,同时,一些著名公司纷纷获得大额融资。

  有机构预计,“人造肉”市场每年将以15.0%的复合增长率增长,到2025年将达到279亿美元。纵观我国植物肉市场,2019年时市场规模为70亿元,同比增长22.6%,具备较快发展速度,预计到2023年,我国人造肉市场规模将达到130亿美元,有望占到全球市场的一半。

  事实上,我国目前已在工业级人造蛋白领域实现重大突破。

  去年,我国农科院饲料所和首钢朗泽公司联合研制的新型人工合成蛋白质技术,可通过自然界中一氧化碳以及二氧化碳尾气和氮源(氨)进行化学合成,实现22秒快速合成,也在当时创下85%转化率的世界第一人工合成蛋白质纪录。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技术支持下,我国首次实现工业级批产人造蛋白质,形成万吨级工业产能,这不仅有望极大改善我国牲畜饲料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大豆豆粕的窘境,同时也从根本上解决了畜牧业和饲养养殖产业达到“双碳”目标的一个重要难题。

  食品方面,“人造肉”的成就也是可见一斑。据了解,“人造肉”主要分为用植物特定蛋白合成的“植物肉”和用动物干细胞培养的“细胞肉”两大类。“人造肉”可有效减轻畜牧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节省土地、粮食作物、水等自然资源;其次具有零胆固醇、低脂肪和少量膳食纤维等优势;同时也有利于缓解肉类农产品供应压力。此前,美、日两国均已有初创企业研究出相关技术,可使用二氧化碳等为原料,制造人造蛋白质。

      前景广阔发展仍需进一步观察

  对于《规划》出台带给业内的利好,业内人士同时认为,“人造肉”产业不仅需要技术支持,还需要完善一系列配套措施,包括创意、销售、包装、形象设计等。

  “‘人造肉’行业未来的发展仍需进一步观察。”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周密表示,《规划》的出炉使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更加有效,促进产业的稳定发展。同时,引导技术不断迭代升级,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支持,并创造有利的环境和相对稳定的发展预期。

  在周密看来,上市公司实力较强,也有固定客户群,其加入对产业集群的形成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配合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尽管“人造肉”市场发展前景广阔,但也存在一些瓶颈,比如加工技术、口感、消费者理念等。此外,生产成本依然较高。

  “对于植物肉而言,如果想要更加接近传统肉类的口感,需要加大脂肪与蛋白质的添加量。同时,肉的呈现方式有很多种,有肥有瘦,不同部位口感差异巨大,而‘人造肉’不仅在生产环节和普通肉类完全不同,还涉及色素、香精等问题。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其食品安全风险可能会比传统肉制品更大。因此,‘人造肉’行业未来的发展仍需进一步观察。”业内人士表示。

  针对我国人工合成蛋白质等生物领域的新技术成果,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副局长许航就表示,“突破令人振奋,但距离产业化应用还有比较远的距离,仍然面临巨大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挑战。”

  “目前‘人造肉’产品在口感和质量上还无法与天然的肉类进行直接比较,消费者对于“人造蛋白”的接受还需要一个过程。此外,‘人造肉’行业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还相对缺乏,比如食品安全、对人们未来营养健康的影响等,都需要有更加明确的认证。”周密表示,“‘人造肉’市场的发展亟须行业标准和管理制度的出台。”

  对此,许航认为,从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成果走向产业应用的角度出发,首先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基础研究布局,持续提升合成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结合科技体制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同时加强平台条件与研究基地建设,为充分发挥各成员学科优势与技术特色提供关键保障,从而推进各方科研力量的有机融合和高效协同,集中力量攻坚克难。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