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做好甜蜜事业顶层设计实现蜂产业迭代升级

发布时间:2019-01-17 16:15    来源:中国食品报

  蜂业是同时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特色产业,是一项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甜蜜事业”,既可以通过养蜂获取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蜂毒等蜂产品,又可以利用蜜蜂的自然传粉作用,为农作物进行授粉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实现安全高效生产。该产业对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需要、保障食物安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助力农民增收、服务北京宜居之都建设等都具有现实意义。在日前召开的政协北京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农业和农村委主任高华提交了关于推动北京蜂产业发展的提案。

  目前,北京市大力推进生态涵养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7大生态涵养区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8%,是首都重要水资源保护地,同时也是首都生态安全的核心屏障。从破解问题的路径看,发展蜂产业恰是比较好的选择。它具有不与种植业争地、争肥、争水,也不与养殖业争饲料或增加环境成本,具有投资小、见效快、无污染、回报率高的特点,而且北京山区又具备适宜蜂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

  截至2018年10月,北京市蜜蜂饲养量达26.5万群,蜂业产业基地61个,蜂业总产值达1.64亿元,蜂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2亿元,出口创汇超过1800万美元。但进入新时代,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好生态发展空间,将蜂产业做强做大,实现迭代升级,还需要补短板、强弱项,在政策等措施上持续发力。

  目前,北京蜂产业发展中主要问题包括优良种质资源缺乏,种蜂育繁推体系尚不健全;饲养规模过小,现代化水平低,效益不够理想;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延伸不够;重生产轻销售,新产品开发滞后,品牌示范效应低;专业技术人员紧缺,科技对产业的支撑力度不够等。

  据了解,北京市只有约1/3的蜂产品通过自主品牌加工销售,2/3的蜂产品都是以通过为其他大公司提供原料的形式进行销售,即使是加工的产品也多为原料型产品或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为主,多属于“大路货”。而受加工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和加工能力滞后影响,附加值较高的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功能性处于价值链高端的产品种类较少;产业研发力量相对不足,蜂产品营养因子及其功能开发利用滞后。再有,企业轻视标准化生产,使整体品牌建设受到影响,虽有地区性品牌崛起,但覆盖范围小,知名度也不高。

  为此,高华提出,坚持统筹谋划,做好顶层设计。建议由北京市政府农业农村局、园林绿化局等部门牵头科委等相关部门,站在京津冀协同发展高度,研究制定蜂产业发展规划和路线图,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实施重点及配套措施,特别是围绕“疏整促”和产业结构调整及大生态建设等要求,对蜂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蜜源植物种植、传粉昆虫野生栖息地保护与利用、支持发展的相关政策等重大问题加强研究,并有明确的可操作性办法。

  整合全市科技研发资源,提高蜂产业科技支撑力度。建议由北京市科技主管部门统筹,组建全市蜂业科技创新联盟,筹建平台,以此整合市属和央属相关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围绕蜂产业发展涉及的种质资源保护收集利用,新品种创制、引进,关键共性技术及功能性新产品的研发等协同攻关。同时就其人工繁殖和授粉应用配套技术体系、蜂产品加工与功能评价等,联合企业开展开发性研究,为产业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扶持蜂产业发展。增强政府支农资金对蜂产业的倾斜,在蜂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人才培养、技术培训、产业发展综合技术示范推广等方面给予稳定支持。在良种使用、从事蜂业低收入村(户)养殖机具购买、标准化建设等设专项补贴;推动将蜜蜂授粉低门槛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完善有偿授粉补贴机制,加大蜜蜂授粉在现代农业中的配套应用,推动蜜蜂授粉产业化进程。

  提升产业组织化水平,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强组织化建设是解决万千小生产者有效对接市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有效选择。指导蜂产业发展重点区域加强行业协会组织化建设,既可以以区为单位,也可以跨区域建立联合社。在此基础上鼓励创新,形成龙头企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蜂农现代组织化模式,共同推广蜜蜂良种先进技术的使用;共同开展标准化生产、蜂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高蜂业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全程质量可控可管;共同打造品牌,提高市场影响力;共同组织市场,应对市场风险,实现环境保护与产业发展的双赢局面。


责任编辑:小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