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大健康 是农业科研的必然方向

发布时间:2018-09-13 10:38    来源:中国食品报

    随着时代的进步,民众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正逐步向自然、健康回归,而药食同源是大健康产业的根基,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大健康是农业科研的必然方向?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提出了“大健康作为学科方向”的转型思路,除了强化食用菌功能研发等传统优势学科外,布局功能蔬菜和花卉新品种、投入品控制、新型设施栽培等方面的研发,取得了不少成果。“从国内外的消费趋势判断,大健康是农业科研的必然方向,希望上海市农科院的学科能力和队伍建设跟上消费升级的步伐,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形成共振。”上海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蔡友铭说。

  用技术建立保健食品的质控体系

  “市场正以各种方式提醒我们,保健食品产业已经迎来第三代产品的时代。通过技术创新明确功能因子,并建立各类保健食品的质控体系,开发第三代产品,是农业科研人员的时代契机。”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杨焱如实说。

  我国是保健品市场大国,食药用真菌和药用植物种植量占全球75%,可是由于品质不稳定,质控体系和产业化关键技术的缺乏,深加工水平仍处于产业链低端,而天然活性多糖是国际公认的生物活性因子,主要来源于食药用真菌和药用植物,受到原料品质等影响,相关保健产品也同样受到品质不稳定等因素的制约。

  据了解,“天然活性多糖质效控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揭示了来源于食药用真菌和植物中天然活性多糖主要功效的结构基础,明晰了具有代表性的5大类多糖的构效关系,突破了多糖构效关系不清晰的制约,同时,掌握了不同来源天然活性多糖的快速筛选和原料品质鉴定技术,实现了多糖原料的有效鉴别和稳定性的主动控制,建立了活性多糖精准定量技术,有效保障多糖产品质优可控,提高多糖得率60%,提高纯度40%,提高活性50%以上。

  也就是说,天然活性多糖质效控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集成技术的联合应用,实现了活性多糖从源头到过程再到成品的全程质控,所有活性多糖产品的成分和功能从此不再无法计量。上海市农科院科研管理处处长赵志辉表示,从2016年开始,市农科院着力搭建大健康学科平台,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农委的有力支持,2016—2017年,每年获得相关项目支持20项,项目经费高达1000万元,院内的资源也高度聚焦大健康学科。

  合理调配资源夯实技术储备

  张永春是上海市农科院林果所副所长,他和他的团队承担着特色球宿根花卉种质创新项目。最近两年,团队成员频繁深入上海市崇明区,不但是为了解决西红花种球田间水肥管理标准、不同年份品质不确定性等问题,还要完成石蒜资源评价、种球高效繁育、林地生态栽培等关键技术的集成创新任务。

  西红花的功效早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同。上海市崇明区是我国西红花产业的发源地,因为劳动力制约等因素,导致产业逐渐萎缩,市场几乎被高价的进口西红花产品垄断。如何用创新科技激活产业,为乡村振兴、花农增收贡献一份力量,是张永春和他的团队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上海恒品西红花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汤迪了解到,张永春等科研人员通过田间管理和室内培育阶段的环境调控、病害发病机理与防治方面研究与技术措施的实施,有效解决了崇明西红花产业遭遇的现实难题,还明确了用品质标准来引导产品生产、用技术规范来保障产品品质的技术路径。

  据了解,功能水稻种质创新与高附加值健康产品开发、药食同源农业资源健康功能的快速准确评价、药食同源农业资源功能性产品加工3个研究团队,都入选了A类。其中,功能水稻研究重点是开发适宜糖尿病人的健康功能产品,培育巨胚米、有色米等大健康功能稻米品系。药食同源农业资源功能性产品加工研究重点是开发出具有提高免疫、保肝等功能的保健食品,以药食同源的食用菌及功能性蔬菜为主要原料,开发功能性纳米固体饮料。

  上海市农科院搭建了大健康学科平台后,为了确保重点聚焦农业大健康资源、农产品营养和功能、健康功能食品研发等关键研究方向,开展农业健康资源保藏和鉴定、营养和功能成分筛选、新品种培育等方面的深入研究,以“卓越团队”建设为抓手,调配内部资源,激励科研团队努力夯实保健品产业技术基础。


责任编辑:小牛